近年来,关于中华田园犬是否应被列入“禁养烈性犬”名单的争议不断。一些城市将其归类为烈性犬,禁止饲养,引发公众质疑:为何中国的本土犬种反而在自己的土地上被禁?支持解禁者认为,中华田园犬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,不应被歧视;而反对者则强调,是否禁养应基于科学评估,而非仅凭情感或民族情绪。
中华田园犬,俗称“土狗”,是中国本土犬种的统称。它们历史悠久,适应力强,曾广泛分布于城乡各地,既是看家护院的帮手,也是农耕文明的陪伴者。正因如此,许多人对它们怀有特殊情感,认为禁养是“数典忘祖”,甚至上升到文化认同的高度。
然而,是否禁养犬种,关键应在于其是否具有攻击性、是否适合城市饲养,而非仅因其“中华”身份。如果仅因民族情感就要求解禁,而忽视实际风险,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。例如,某些中华田园犬个体确实性格凶猛,甚至发生过伤人事件,若一刀切解禁,可能增加公共安全隐患。
国际上对烈性犬的认定通常基于行为学研究和统计数据,而非单纯以品种划分。例如,比特犬、藏獒等因攻击性强被多国限制,而金毛、拉布拉多等则因温顺被广泛接受。中华田园犬并非单一品种,而是多种本土犬的统称,其性格差异较大,有的温顺亲人,有的警惕凶猛。因此,简单将其全部归为“烈性犬”或“非烈性犬”都不科学。
展开剩余41%更合理的做法是借鉴国际经验,建立科学的犬只行为评估体系,而非以品种“一刀切”。例如,可对犬只进行社会化测试,评估其攻击性,而非仅凭品种禁养。同时,加强养犬管理,要求饲主进行训练、拴绳、登记等,减少安全隐患。
中华田园犬承载着文化记忆,但这不应成为豁免管理的理由。真正的文化保护,应当是科学繁育、规范管理,而非放任其在城市无序繁殖,甚至因管理不善导致伤人事件,最终招致更严厉的禁养政策。
事实上,许多国家在保护本土犬种的同时,也制定了严格的饲养规范。例如,日本的柴犬、秋田犬均受到文化推崇,但饲养者仍需遵守相关法规。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,在保留中华田园犬文化价值的同时,确保公共安全。
“解禁”中华田园犬的呼声背后,是公众对本土文化的珍视,但公共政策不能仅凭情感驱动。科学评估犬只行为、完善养犬法规、加强饲主责任,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。
中华田园犬是否该禁养,不应只因为“中华”,而应基于事实与数据,唯有如此,才能在文化传承与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。
发布于:江苏省